什么是以武入道

以武入道,說得簡單。

自有“道”的概念以來,人們便稱“得道”之人為“仙人”,所謂“得道成仙”即是如此。

“仙”的本義就是超凡脫俗乃至長生不死的人,然而長生容易不死難,長生不死不過是古人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所產(chǎn)生的一個美好愿望而已。所以當“仙”社會化,與人并列而生“仙人”之后,“仙人”也就成了擁有特異功能之人的代名詞。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1張

仙人

什么是特異功能?比如千里眼、順風耳。換句話說,當今天的人拿著望遠鏡穿越到古代,他就是有特異功能的人,也就是所謂的仙人。所以特異功能換句話說就是“能人之所不能”。

而要做到“能人之所不能”,這恐怕就很難了。大家都是一個腦袋兩條腿,憑什么你能我不能?只要搞明白原理方法,恐怕誰都可以。

但問題就出在這兒。譬如大家都會唱歌,但是又不是誰都能像維塔斯那樣發(fā)出海豚音的。大家都會短跑,但又不是誰都像蘇炳添那樣快。大家都會八卦掌,可沒人像董海川那樣厲害。所以問題在于,當人人都能的時候,其中“最能”的那個就是標準。

換句話說,同一個領(lǐng)域,走在最前沿的那個人就是這個領(lǐng)域的“仙”,而他就是這個領(lǐng)域的“得道之人”。

那么什么是道?人們往往將“道”與“路”并列,合稱“道路”,所以換句話說,道就是路。路在哪里?路在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說,道就是走在路上。人從出生開始,就走在死亡的路上。所以道就是絕對運動,就是天理。因此莊子說“道在屎溺”,就是此理。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2張

道無處不在,但人卻不能無所不包,“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計算機是道,寫作是道,會計是道,當官是道,經(jīng)商是道……但是人只有兩條腿,只能走一條道。所以要么從商,要么從政,或者其他。一條道走到黑,必然陰極化陽,一法通而萬法通,所謂觸類旁通,必然是在已有類目的基礎(chǔ)上才能做到。所以求道是得道的前提。

如何求道?對于普通人而言,求工作就是求道,但是工作非心意,又豈能痛快?己不由心,身又豈能由己?可是生活所迫,養(yǎng)家糊口又是責任擔當所在,因此這種情況下,以武入道變成了人人觸手可及的坦途。因為武道就是人道,人練武,武亦練人。這就和人養(yǎng)玉,玉養(yǎng)人是一樣的道理。

  1. 人道就是生活

武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生活。

無論易學還是科學,這個世界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的一切學問歸根結(jié)底都是人的學問。人的學問就是生活的學問。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3張

換句話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活著,而且是更好地活著。至于什么是更好,這個標準只存在于各人的心中。對于一國領(lǐng)導人而言,自然本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就是更好。而對于個人而言,自然又有不同的定義?;蛟S是更有錢更好,或許是有更多的朋友更好,或許是知足常樂更好……但無論怎樣,不也就是生活么?財富身份地位在身死一剎,全然無用,而即便活著有用,也要受到各種各樣的掣肘,難以肆無忌憚,所謂游刃有余,也不過是一個暢想。

但富有富的活法,窮有窮的活法,只要能心滿意足,那就是幸福的生活。

  1. 以武入道就是用武功來生活

人們常說工作生活興趣要分開,這是科學的觀點。用易學的觀點來看,不敢茍同。工作生活和興趣,完全可以融洽自如。這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找到它們的平衡點。

平衡點有很多,武道是最簡單的一個點。

生活能夠聯(lián)結(jié)所有,而武道就是整合所有。以武入道最簡單的定義就是用武功來生活。

武功練得是人,是兵器。對于武者而言,手機,電腦,信息,都是兵器。唯有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是根本,是掌握兵器的第一要義?!熬觿?wù)本,本立而道生”就是此意。用武俠劍客的話來說,劍術(shù)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無劍而心中有劍,摘花飛葉皆可傷人。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4張

所謂“善用則無敵”,你不如人,是因為你用得沒人家好。就像手機,人家玩半個小時休十分鐘,張弛有度;你玩八個小時還嫌不夠,徹夜通宵。這就是差距。前者是人用兵,后者是兵用人。

不要小看繼續(xù)或者停止的這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就可以決定生死。過猶不及就是邪念,適可而止就是正念。每一次都堅持正念,養(yǎng)成習慣之后自然身具浩然正氣,氣質(zhì)非常。

所以用武功來生活,意思就是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練功,只要有練功的念頭在,功夫就會隨時隨地地上漲,日積月累之下,內(nèi)氣自生。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5張

武俠中講內(nèi)氣有正氣,有丹田氣,有罡氣,有煞氣,有混元一氣,有魔氣等等,其實就是心中產(chǎn)生念頭的慣性日積月累下來所形成的慣性運動形式,也叫氣場。

而武功生活化就是保持自身的氣場也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中去,這就是以武入道。

以武入道的兩個標準

明白了什么是以武入道還不算完全,最重要的是怎么才能以武入道,沒有具體例題的公式就是束之高閣的明珠,與蒙塵無異。所以以下說明兩個行之有效的武道標準:

  1. 生活化

什么叫生活化,簡單地說就是養(yǎng)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也就融入了生活當中。

命運的個人傳導公式為:思想——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一個人的思想一定會影響著他的行為,同樣對待失敗,自暴自棄和重整旗鼓就是兩個態(tài)度,兩個思想,它們所產(chǎn)生的行為自然也是兩個結(jié)果。所謂態(tài)度決定高度,就是此意。武者的正氣決定了武者的思想和潛意識一定是偏向于最適合自己的正確選擇,因為無論是健身還是搏擊,亦或者修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容不得武者不小心。

當一個人的行為經(jīng)過每天大量的重復就會形成習慣,這就是武者為什么要反復練習一個動作,為什么要先練習基本功。功夫最初始的目的就是強化本能,所謂本能就是人體最原始的獸性。所以從技擊的角度講,任何一門功夫的動作如果和生物本能相悖逆,那它就一定不是好功夫。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6張

有個功夫片叫《敗家仔》,里面有句話說得很好,“能打倒人的功夫就是好功夫”。梁二娣的師兄教梁贊的時候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功夫的招式都是次要,心意才是上乘。任何一門功夫,有了心意才能得心應(yīng)手,才能出神入化。當本能成習慣之后,還要加入主觀的心意,不斷地提煉自身,這就是功用一日,技精一日的道理,也是神明的意思。神明,就是精神外放,外人看來就能直觀地感受到這個人的性格如何。

比如一個練太極拳的,往壞了說就是“奸詐”,往好了說就是“靈敏”。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練太極練成了習慣的人,他的性格也必然隨之變得不好琢磨,看起來一團和氣,接觸起來也不難,但是真要跟他耍心眼,起個小心思,殊不知人家已經(jīng)心知肚明。你不發(fā)作還好,你一發(fā)作人家就揪著你的話柄和你的破綻,讓你上不上下不下,難受得緊。這一點上,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任何一個有政治智慧的人,都是打太極的高手。我想跟領(lǐng)導們接觸過的人應(yīng)當深有體會。

再比如說練擂臺技術(shù)的,通過他的出拳習慣就可以判斷他的性格如何。出拳總是一招鮮吃遍天的,這樣的人極容易碰壁,但也執(zhí)拗,有堅持,可以說成也一招,敗也一招。

武的最終目標:以武入道  第7張

而出手多變的人,這樣的人學得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既看重面子,也看重里子,表面一副好好先生的樣子,實則為了利益瘋狂搖擺。所謂雜家嘛,就像商道呂不韋,哪怕沒有足夠的利益,他也必然不會堅守原則。

所以拳風裹挾著拳意,拳意是怎樣,這人的性格也就是怎樣。同樣的拳,不同的心意,也會造成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影響著這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都說細節(jié)決定命運,所以這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也就造就了這個人最后的命運。

因此說,誠意正心,心正則拳正。將拳術(shù)生活化,同時也是在潛移默化地改造自身。

  1. 問題化

人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問題,就是矛盾。矛盾律算是哲學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問題化的意思就是用哲學的思維來看待事物。換句更通俗的話說,就是用對戰(zhàn)的方式來看待事物。

武功的目的之一就是戰(zhàn)斗,就是格斗,現(xiàn)代擂臺賽將格斗限制為了兩個人的競技運動,然而真實的搏殺往往是一對多乃至多對多的情況。一對多就是單挑群毆,多對多就是兩軍交戰(zhàn),所以唐宋明清的武術(shù)家至少都有行軍布陣的本領(lǐng)在身,否則都算不得武術(shù)家。哪怕大漢奸褚民誼也至少在軍中服務(wù)。

因此說,武者的生活就是解決問題的生活。不是解決妨礙自己的人,就是解決妨礙自己的事。凡是阻攔自己前進腳步的,都要一一解決。

這就是武功的問題化,也是武者的本來歸宿。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者以問題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身,就是不求第一,但也絕不承認自己第二。只有在一個半的路上不斷提升,才能勇往直前,才能不斷發(fā)展。

換句更文縐縐的話說,武的問題化,就是“仁”的意義,也就是“仁者無敵”。一切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自然產(chǎn)生了經(jīng)濟的問題,經(jīng)濟的問題產(chǎn)生了政治和軍事的問題。所以武者練武,必定要問題化,只有能解決問題的武功,練得才有意義。這樣的武功,要不就強身健體,要不就提升思維。

另外往小了說,行功走架必然是從不熟到熟,從學習到改正。因此只有總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功夫才能練得最適合自己,畢竟師傅所傳的是死的,自己練的才是活的。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刪)